高校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10篇(全文)

108次阅读
没有评论

高校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10篇(全文)插图

高校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第 1 篇

晨雾是资深教育观察家,知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新浪名博。对高考政策、招生动态、高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育方式,以及志愿填报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里我们邀请晨雾结合多年的经验,为即将参加 2014 年自主招生的考生们支招,介绍怎样准备自主招生的自荐材料。这些点子站在考生和家长的角度,贴心而周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希望对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有所帮助。

2014 年高考正在向我们走来。对于打算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考生来说,在选择了自主招生的学校之后,首先面临的是自主招生申请材料的准备。自主招生需要的自荐材料好似进入高校的“通关文牒”,这些材料将充分反映出我们高中生活的全貌,帮助我们顺利得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1. 了解自荐材料的作用

为了做好自主招生申请材料的准备,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搞清楚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在自主招生整个环节中的作用是什么。

每年随着各个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简章,自主招生大幕拉开。考生们首先根据高校自主招生简章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向高校提交自主招生申请材料,高校将组织专家审阅收到的申请材料,参照自主招生计划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公布初选合格名单。凡是初选合格的考生将被允许参加在春节后举办的笔试和面试。高校最终根据考生笔试和面试的成绩确定获得了自主招生选拔资格的名单。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几乎是高校确定考生初选合格与否所参考的唯一依据,也可以看作是考生敲开自主招生高校大门的第一块砖。因此简单概括,自主招生申请材料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考生通过初审。具体说,怎样能让你从大量的申报材料中脱颖而出,让审核老师从堆积如山的材料里选中你,才是关键所在。

2. 掌握需要报送的材料清单

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材料一般包括:申请表 / 报名表、成绩单、个人陈述 / 自荐信、推荐信(有些学校不要求)、获奖材料,其他有关附属材料,各校虽有不同但其要求大同小异。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 2013 年自主招生要求寄送的材料包括:

①《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申请表》(注:该申请表须为网上报名系统生成并下载后打印的申请表)。

②盖有学校教务部门公章的高中一、二年级成绩单和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单原件,以及其他有关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③申请人亲笔撰写的个人自荐(500 字~800 字)。

又如,北京邮电大学 2013 年自主招生要求寄送的材料包括:

报名申请表、获奖证书复印件、考生个人陈述(说明申请理由、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自身成长经历及体会、进入高校的努力方向及设想等方面情况,必须由考生本人手写,字数 1000 字以内)等。

3. 清楚报送材料的性质

我们可以把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分为三部分:

1. 固定的部分:申请表 / 报名表、成绩单、获奖材料。这部分只要按照高校的固定格式如实准备并按照要求盖章提供即可。这部分无法通过考生或家长的努力使其增色。

2. 灵活的部分:个人陈述 / 自荐信、推荐信。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这需要仔细推敲。

3. 附属的部分:指的是虽未获奖,但也很能说明学生的特殊才能。例如:出版过小说、发表过论文、获得过某项专利等。但是这部分只有极少数考生有,不是每个考生都具备的。

由此可见,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准备的重点应当放在“灵活的部分”上面,实际上就是充分准备自荐信和推荐信,这也是向高校审阅老师展示才华的重要途径。

4. 自荐信写作要点

自荐信(个人陈述)的目的是使高校对考生具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字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 1000 字,这几年的趋势是向短小精悍发展。如果站在高校审阅老师的位置想一想就不难理解,对于一天要看至少上百份申请材料的老师来说,过长的自荐信即便文字写得再优秀,也会让人读起来很不耐烦。大学希望从申请人的个人陈述文章中一目了然地看出“我是谁”。因此,一篇成功的个人陈述应当写出申请人的个性来,能用简短的笔墨给审阅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有希望获得初选的资格。一封完美的自荐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谈过去。选择一件你亲历的活动,谈出对你的影响。例如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或者失败),遇到并克服了那些困难,你在活动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他人或者外界事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阐述的过程中,带出你的个性、思考、喜好、优点或缺点。

第二 讲未来。说明你为什么渴望进入这所大学,介绍你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打算,大学期间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和规划。

这样的个人陈述比面面俱到的泛泛之谈更能引起审阅老师对申请人的关注,让审阅老师看到的是一个个性突出、有思想、有朝气、有创造性的学生。简单地说,当审阅老师在阅读你的材料时,如果愿意从厚厚的一大摞申请材料中把你的材料单独放置,愿意随后再结合你的其他材料一起综合考评定夺,你的个人陈述的目的就达到了。

5. 怎样准备推荐信

自主招生申请材料“活的部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荐信,现在也有不少学校没有明确要求有单独的推荐信,而是在申请表中留下了一个写推荐语的栏目。推荐信最好由与你接触最多的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来写。也有些家长通过自己工作或者朋友圈子的介绍请一些知名专家给自己的孩子写推荐信。晨雾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这很容易被认为在“造假”。审阅老师看到一位知名专家为一个高招生专门写了很多赞美之词,或许会本能地认为这里面有浮夸的成分。除非你的申请材料中令人信服地展示出曾经在一个时期内与那位知名专家有过十分密切的接触,例如参加比赛得到过某位知名专家的亲自指导。

推荐信的作用是自荐信的陪衬。通过推荐信使得自荐信的内容更加客观和丰满。如果自荐信仅仅从一个活动的侧面描述了考生的“我是谁”,那么推荐信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弥补缺漏。比如说自荐信受到篇幅限制没有谈及到的关于考生的团结互助、团队精神、谦虚待人等方面都可以在推荐信中进行展示。当然,自荐信中没有涉及到的一些不足也可以视情况有所提及。

关于自荐信和推荐信由谁来写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自荐信由考生自己动手,推荐信请推荐你的老师(通常是班主任)操刀。但是根据往年的实际情况,我们知道,高三考生学习压力很大,家长们都不愿意让考生在自主招生材料准备上过多用心。因此,建议自荐信可以由家长起草,起草过程中最好与孩子多商量,文字定稿过程中如果有可能就请班主任老师帮忙斟酌。而推荐信如果都让班主任老师来写,也不太现实。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报名参加自主招生,全部都让老师写个性化的几十份推荐信来,确实挺难为老师。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可提前准备些资料,跟老师做沟通,然后请老师一气成稿。

考生和家长还要注意到有些高校对自荐信不允许打印,要求由考生个人亲笔撰写。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完全有可能从考生的申请材料中选择部分内容来作为面试讨论题目,因此自荐信和推荐信的起草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想法表达的过程,一定要认真对待。

6. 巧妙准备几所高校的材料

最后再谈一点就是关于一名考生报多所不同的高校自主招生,不少专家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会增加考生的负担。对此晨雾有不同意见。因为自主招生报名和考试不是一回事,报名的考生未必可以拿到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所谓报名,就是完成自主招生申请材料的准备和寄出。只有高校对申请材料初审通过的考生才能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不同的审阅老师对同一份申请材料的看法可能有所差异,不同的高校对自主招生的要求也有区别。往年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名考生申请了几所高校,而自认为把握较大的较“低”的高校没有通过初审,而自认为希望不大的较“高”的高校却通过了初审。因此自主招生适度多报几所高校可以增加“命中”率。

那么多报几所高校是否会增加考生学习负担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层看似神秘的“窗户纸”一捅就破。多报几所高校无非就是多准备几套自主招生的申请材料。我们注意到各个高校要求的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大同小异,因此准备了一套之后再如法“克隆”就行了。增加的所谓“负担”无非就是材料复印的工作量和邮寄费而已,这些“负担”应该都在家庭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只有到了自主招生第二个阶段,初选发榜后,如果同时获得两所以上高校的考试资格,才有可能增加考生负担。到那个时候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参加一所或者几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因此考生一旦决定参加自主招生,就可以适度多报几所高校。只是在准备几所高校的申请材料时,注意到自荐信和推荐信中适当体现不同高校的“特色”。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给 A 校的申请材料中出现喜欢 B 校的字眼,类似马马虎虎的低级错误一定要杜绝。

附:自主招生申报及考试流程

一、登陆网站注册

登录报名系统

填写申请表

二、提交初审材料

打印申请表

提交所在中学确认、签章

寄送材料至所报考高校进行资质初审

三、查询初审结果

登录报名网站查询是否通过初审

支付学业能力测试的考试费

四、考试

打印准考证

参加考试

五、查询成绩

高校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第 2 篇

直到今年,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数量达到 81 所,并形成了“北约”“华约”“卓越”“京派”等众多招生联盟,自招考试竞争日趋激烈。每年都有同学通过自主招生圆了名校梦,每年也有更多同学折戟考场,甚至有同学因为准备自主招生考试而影响了高考复习,以致高考失利。自主招生俨然成为一把双刀剑,能驾驭者笑傲江湖,不能驾驭者自损三千。

于是,有同学认为自主招生是升入大学的捷径,考过加分可以为高考成功增添砝码;也有同学认为自主招生难度系数太高、录取名额太少,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海市蜃楼。

自主招生是被神圣化还是被妖魔化了?作为高三学子,我们是否应该参加自招考试?如果参考又该如何准备?本期《高考金刊》带你一探究竟。

自招路上梦碎的青春

《高考金刊》记者走访辽宁省鞍山市一中、三中、八中时,发现很多高三甚至高二的同学都在积极准备自主招生考试。从班主任处了解到,鞍山一中每年都有不少同学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获得加分,从而成功考进大学:当然,也有很多同学考场失意,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降分≠录取

和赵安见面是在学校高考复读班的教室。与赵安相识于两年前,那时他给杂志社投稿,字里行间都展现出阳光男孩的蓬勃朝气。而这次见面,赵安脸上写满倦容。提到复读这个惨痛的结局,赵安不时皱皱眉头。

赵安是班级排名前十的学生。但要考上心仪的浙江大学仍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他盯上了自主招生。那段时间。用“痴迷”这个词来形容他对待自主招生的重视绝不为过。他每天在网上搜集名校考题,反复练习,甚至在上课时间也仔细琢磨。所谓顾此失彼,第三次模拟考试后,他的成绩下滑到第 30 名,但这依然没有引起他的警觉,他依然一门心思准备自主招生考试,惦记着那 20 分优惠。整个寒假,他的全部精力都耗在了自招备考中。

2 月,自招考试如约而至,赵安如愿通过了笔试。欣喜若狂的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面试准备当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安获得了浙江大学 20 分降分录取的资格。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在自招考试上倾注的心力太多,他的高考复习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只上了当地二本分数线,与浙江大学无缘。

选择复读的赵安告诉记者,今年他还会参加自招考试,但是会协调好它与高考复习的关系。

自招失败影响情绪

与赵安一样。辛婷也是因为自主招生而影响高考的高三学生。

辛然的妈妈给我们心理信箱来信,说辛然自从参加“华约”自主招生考试没有通过后,就一直郁郁寡欢,情绪非常糟糕,严重时还会失眠,学习效率非常低。作为实验班的佼佼者,清华大学是令她心驰神往的学习圣地。为了准备自招考试,她没少花时间。考试的失利让她难以接受。班主任也劝她:自招考试失败了,还有高考,只要高考发挥出色,同样可以“裸分”进清华。但辛然的自信心已经丧失了,憋的一股劲也散了。

高考时,第一天的发挥还差强人意,但第二天做理科综合试题时,发现试卷上的两道题跟自主招生试题很相似。辛然不由得紧张起来,再想到当时折戟的经历,大脑一片空白。收卷铃声响时,辛婷的试卷上还留下了整整半页的空白。

“自主招生就是个华丽的梦魇。梦最初很美很美,让我觉得梦想触手可及。梦碎的瞬间,我却无力承担失败的重量。”辛婷背井离乡,去往成都一所二本高校就读。

你离自主招生还有多远

你适合参加自主招生吗?

南开大学学工办主任徐琳:从成绩来看。平时成绩能达到重点线或一本线的同学参加自招考试。通过的几率会更大,毕竟自主招生录取名额不超过试点高校本科录取计划的 5%,竞争非常激烈,而以“北约”“华约”为代表的一流高校,选拔也相当严苛。即便稍逊一筹,也多半是“211”“985”院校,考上绝非易事。当然,如果你的学习具有相当的潜力,得到班主任肯定后,也可放手一搏。

特长方面,单科成绩非常出色的同学,或参加全国或省级奥赛、科技竞赛、艺体比赛获奖的同学,会受到高校青睐。如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同学,将获得北大、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入围资格。

思维敏捷,涉猎广泛,善于钻研的同学在笔试和面试中容易胜出。因为自主招生考试有别于高考,更看重同学们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

你知道如何选报目标高校吗?

东北大学招办主任李海雄:同学们报考院校时要量力而行,不宜报考过多院校,“广撒网未必能多捕鱼”。

高校进行自主招生在选拔方面有较强的针对性,甚至在考题上都有明显的学校特色,要提高获得自主选拔资格的成功率,需要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势和高校特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校报考。高校也希望考生对本校有充分认识,有认同感。例如东北大学在进行自主招生考试面试时。曾经让一位考生谈谈对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理解,如果事先有深刻了解,面试时方能脱颖而出。

另外。“一女多嫁”必将导致频频“赶场”。按照教育部规定,为了不影响高考复习,各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都必须在每年的 1 月 1 日后举行。正值元旦小长假和春运客运期,同学们要奔波应考,路途劳顿,身心疲惫,十分不利于发挥。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选报 1~2 所大学即可,报名不是多多益善。

你知道自荐信有多重要吗?

象贤中学实验班班主任陈隆辉:自主招生三个程序分别是申请材料审核一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有些学校不需笔试)—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很多同学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考试准备上,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申请材料准备环节。

申请材料中的自荐信尤为重要,写得好不仅能增加通过几率,还能在面试入围后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看这位同学的自荐信。

清华大学 XXX 老师台鉴:

某,张冲,南粤后学,年方十八,负笈穗城执信中学。博古览今,尝览佩弦先生荷塘雅篇,颇慕其境。后又闻清华厚德栽物,建校百年,学子莘莘,为民族独立振臂,为中华崛起沥胆,为神州复兴竭能。遐思清华,冲心愈向往之。

夫为学者,欲求其深,必先广闻,方知异秉所在。是以均衡发展,乃为学首义,此亦清华遴选之则也。冲自发蒙,所窥未敢偏废。健体魄,劳筋骨,德智并驱,文理相谐,抚琴挥毫。以故,羊城五佳学子之誉三度临身,窃以为受之弗怍。

然人终须得一技之长,何也?一为稻粱谋,一遂其本性,一则于时于世有所担当。人之所长,与其致一也,三生之幸。若其营营,于时于世有补,岂不痛哉?

综观当世风云,科技日新,此伏彼起,冲于医道并生命科学,情有独钟。且冲尝数见病魔肆虐,伤身害命,其亲其友,形销骨立。纵妙手回春,然汤药巨资,罄尽家财,亦大不幸。每念于斯,悬壶济世之心顿起。年齿日增,其心愈炽。故于成人之际,立志行医,救死扶伤。

二零零一,岁在辛巳,清华医学院,应势而生。以生命科学之精进为旨,砥砺十栽,已成渊薮。冲心思忖:此求学偿愿绝佳之选也。

受业以来,冲之特擅,即为生物。执信三栽,均竞逐于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联赛,捷报频传。

济济人才,聚于执信。故受业以来,未敢懈怠。学业榜上,未失三甲。领衔学生会,掌舵团学联。非为醉心仕途,但求历练成长。

清华素以推贤进士为己任,兹具笺以闻,恳盼慨允。

敬颂

教安!

张冲 敬呈

壬辰年菊月初八

该自荐信虽用文言写就,但近于古白话,未显佶屈聱牙:不增加老师阅读负担,又将自己的基本情况、所获成绩、对申请高校的理解有条有理地呈现出来,不失为一篇佳作。若该考生进入面试阶段,相信面试老师也会对其刮目相看,增加印象分。

自招与高考如何协调?

南开中学实验班班主任韩锋:自主招生考试并不神秘,其题型、命题角度可能与高考略有出入,但考试万变不离其宗。在知识点上自招与高考是相似的。鱼和熊掌,两者可以兼得。

获得自招考试资格的同学,可以先看看该校往年自主招生的试题,熟悉出题风格,在具体知识点的复习时,可将其纳入高考复习范围,这样便可做到自招、高考两不误。对于超越高考难度的一些“偏题”“怪题”,则可以在考试前集中几天进行训练,不需长期为此耗费精力。

自招考试你参加或不参加,高三的压力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调整好心态,以备战高考的方式去面对自主招生,效果会更好。即便你最终没有通过自主招生的笔试,或者因为没有明显的特长而没通过面试,你的高考复习都不会落下。

那些“坑爹”的面试题,元芳你怎么看?

长安大学招办副主任王荣禄:每年自招考试都会有一些“雷人”的面试题让同学们无所适从。

“卡扎菲、萨达姆都是 69 岁死的。中国房产使用权是 70 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卖萌的行为?现在很多大学生将自己的卖萌照放到毕业论文里,你对此有什么想法?”“玉皇大帝和如来佛谁大?”“鸡在下蛋前,公鸡和母鸡间会怎么样交流?”“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雷锋如果活到现在还会是雷锋吗?”

面对这些“坑爹”的面试题,你都能对答如流吗?这些题看似奇怪,但细细分析,它所看重的并非答案本身,而是你在分析时的思维过程、创新能力及知识积累等。如“玉皇大帝和如来佛谁大”这个问题,你可以联系所学宗教知识进行阐述,展示你的知识积累;你也可以结合《西游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展示你的推理能力:你还可以将其联系现实官场,展示你的创新思维。

同学们要做到:第一,注意自己的仪态和表述,衣冠端正,仪表阳光,语言流畅,思路清晰:第二,平时注意积累,涉猎广泛,方能在答题时表达出独到的见解:第三,态度诚恳,不知道的知识大方承认,不要给考官留下油嘴滑舌、不真诚的印象:第四,保持一颗平常心,在面试场上才能自如发挥。

自主招生,争议中托起希望 梁挺福

亮点一:试点高校增多,考生报考机会增多

从高校自主招生推行至今,已有分布于 21 个省(市、区)的 81 所高校加入试点,为考生报考、升学提供了更多机会。“北约”“华约”等招生联盟的形成。允许考生只考一次却能填报多所学校,减轻了复习负担和穿行于各高校的车马劳顿,省钱省心的同时,有利于考生集中精力考出好成绩。

亮点二:标准更加开放,促进个性发展

如清华大学“拔尖计划”是面向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的“攀登计划”专门择优选拔学科兴趣生。特别是有意在哲学和天文学学科领域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浙江大学“创意设计人才计划”面向具备创意设计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

高校个性化招生标准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长和高校的个性选择与自身匹配的院校。

亮点三:本地化自主招生高校增加

2012 年,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在江苏省内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2013 年,北京工业大学将在北京市内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本地化自主招生院校的增加,为本地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高等院校读书的机会,也有助于高校培养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亮点四:政策倾斜,造福农村考生

2012 年。“寒门难再出贵子”引发社会关注。为了让更多农村考生考入好大学,“北约”“华约”和“卓越”三大联盟中的 27 所高校,均增加了农村考生的录取名额。如申请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并获得笔试机会的农村考生将单独进行录取。

北大对农村扶贫开发地区给予重点扶持。承诺自主招生候选人农村户籍学生不低于两成。北理工在初审考生资格时,更注重地区分布,对青海、宁夏等报名较少的省区和农村学校考生给予倾斜,获得笔试资格的农村考生逐年增加。

此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对农村考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这为农村考生借自主招生考试加分,从而考入理想大学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加油,我在名牌大学等你!

创新作文大赛送我上复旦 李冰洁

2010 年 7 月,我参加了创新作文大赛的决赛。

参加比赛,我并无格外强烈的获奖愿望。文字之于我,是随着生命自然而然萌发,并持续被需要的一种成分,如同需要阳光、风、清凉的水。它们真实无虚,质朴务实,不需罩上圣洁光环,可以与我为师、为友、为所用,而不必拜服于它脚下,生怕某一举动玷污了缪斯女神纯洁的裙摆。第二天比完赛从考场出来,我气定神闲,即刻约出朋友游京城去了。比赛结果,交给评委老师好了。

虽说一直保持淡定,可结果出来——特等奖,还是让我感到惊喜。我努力保持头脑的清醒,奖项的意义是一种肯定,以权威的认可确认自己所走的路是不需要怀疑的。这次获奖,没有让我骄傲,而是让我更加坚定、更加从容地写作。

最终,我通过与创新作文类似的博雅杯,考进了复旦。之所以能在高三那么紧张的时间里从容写出论文参加博雅杯,和创新作文大赛的获奖有很大关系。人只有在确认自己实力的时候,才能安静地去做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事。而现在一般学生在高中,能得到的文学方面的鼓励和确认实在太少。

此刻,我已在复旦读大二。回顾这段经历,我总想到京华烟云里林语堂所写:“人必须要具有能享福的福气。”这“福气”便是从容、淡定。写作是让我从容淡定的法宝,如果你也找到自己的法宝,成功也许也离你不远了。

通过自主招生进清华 韩雨

由于对写作的热爱,我在由北大中文系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从而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五所名牌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资格,最终顺利通过清华大学“拔尖计划”,获得清华大学高考降 50 分录取的优惠,2012 年顺利录取到清华大学。我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做个细心人。报名时,高校要审查高中阶段所获得的荣誉,我不厌其烦地将发表过的 500 多篇文章和 60 多张荣誉证书按时间顺序整理,复印原稿、打出目录、整理成册。如果工作量太大,可以请父母帮忙。整理得越详细、越有条理,就越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模拟面试。面试除注意仪表、谈吐、礼貌外,内容上要做好以下准备:1、准备一份个人简历(中英文的);2、对家乡情况的了解;3、对报考学校的了解,即知道学校简介、名人、校训等;4、记一些时事热点、评论;5、对所报考专业的了解:6、对自己自主招生报名材料的了解;7、总结一下面试题回答的基本套路。我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模拟训练,进行了两三次,到了面试考场就不紧张了。

高校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第 3 篇

1. 层次多样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制度,也没有专门的部级高校招生管理机构,高校享有招生自,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方式。美国约有 4 000 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招生制度和录取方式各不相同:研究性大学会提出若干学术和非学术的要求,需要完整的申请材料和额外申请材料;四年制普通大学实行最低限度筛选的宽进严出的开放入学政策,报考学生只要满足学校的招生要求,基本可以被录取;社区学院采取的是开放式入学,只要获得高中文凭的学生均有机会被录取。

2. 录取标准比较全面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与中国大学有很大不同:中国大学一考定终身;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比较全面,侧重学生的发展潜力、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笔者在印第安纳州学习期间,经过与中学校长、辅导员及学生的广泛交流,了解到美国高校录取一般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先修课程(AP)成绩,AP 是美国大学理事会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能全面反映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能力,受到大学录取委员会重视;

二是学术性测试 SAT 成绩,能反映学生超出一般课业水平的学术能力;

三是高中成绩及 GPA,要考虑高中学生的选课质量,特别是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的成绩,要看高中三年的平均分(GPA),还要看高中三年的排名情况;

四是学生的自荐信,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智力和个人特性;

五是学校推荐信,考查校长、辅导员或教师对学生态度、能力、角色定位等方面的评价;

六是社会实践,寻找能证明学生社会责任心、领导才能的信息,希望了解学生动力、领导力、勤奋、公正及热情等方面的特点;

七是体艺特长,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否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热爱生活等;

八是面试,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

3. 录取标准因校而异

美国大学挑选学生都有各自的侧重。笔者先后考察了印第安纳州和芝加哥的五所大学,查阅了美国知名大学的网站,了解到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比较关注学生的 AP 成绩和高中选修课程及学生综合能力;圣母大学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人学术能力及个人课外成就;像加州大学等世界名校比较关注学生的 SAT、ACT 或 GPA,中学修习的课程及班级排名。

二、美国大学录取的价值取向

1. 标准多样

没有统一的高考,多样化是美国大学录取的主要特点。美国的 SAT 和 ACT 不拘泥于学生在中学所学的课程,考试形式灵活、内容多样,SAT 每年考 7 次,ACT 每年考 5 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时间,并且“招考”分离。由于高校录取的多样化直接决定高中毕业要求的多样化,许多学校推出合格毕业计划、推荐毕业计划和杰出毕业计划。

2. 评价全面

全面性是美国大学录取最主要的价值取向。美国大学把高中成绩、工作经验和课外活动、AP 成绩、教师推荐信和学生写作水平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评价标准全面。因此大学对高中的要求是“全人”培养,除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关注兴趣

关注对学科的认识,即对学科的兴趣是美国大学录取时的重要特征。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必须要有教师推荐信和学生自荐材料。教师推荐信和学生自荐信要充分展示高中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学术能力和对大学及专业的认识。像加州理工大学甚至需要学生提供三篇文章,一篇为学术兴趣的发展,一篇展现人格,一篇则要“写点有趣的事”。这个特点使笔者很受启发。

(1)为什么美国学校不提课业负担?事实上美国学生的上课时间和作业也很多,但美国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高中学校的辅导员和职业生涯规划课让高中生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3)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能培养出众多创新人才?学生从初中起就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毕业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大学,对学科有了全面认识,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反思中国的大学录取,学生一般根据高考成绩选择学校,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没有认识,不感兴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美国大学录取与高中课程的互动关系

1. 录取标准的全面性和高中课程的完整性

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共同特点是录取标准比较全面,除 SAT、GPA、AP 成绩外,需教师推荐信和学生自荐信,需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美国高中课程开设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是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指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四大类,使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为终身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基础。选修课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内容五花八门,比例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选修课占 30% 左右,既有学术性课程,又有大量职业性、生活性课程。以北中心高中为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非常繁多,共有 70 多门,按系部分别开设。

2. 大学的层次性和高中课程的选择性

前文提到,美国高校有研究性大学、四年制普通大学及社区学院,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学生高中选修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高中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和升学要求不同,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必修课,各门必修课都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学分,分层次使用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学生可以在基础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三个层次中自由选择。在必修课中难度等级最高的是 AP,由于 AP 成绩与大学学业成功之间的高相关性,研究性大学十分看重 AP 成绩,从 2000 年以来 AP 成绩一直受大学录取委员会重视,在录取参考指标中连续十年排名第一。

以北中心高中为例,因为学生基础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的英语课也没有采用统一进度的课程计划,而是给学生设置了三个维度的选择机会。第一维度,学校开设从“英语 9”到“英语 12”的阶梯式的英语基础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分层次选择修习,但需坚持“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前进)的原则。如果学业不佳,学生也可以重复修习,只是必须在 12 年级前通过州里组织的“英语 10 测验”。第二维度,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文学、文化、写作等方面的课程,满足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三维度,学校还开设大学认可的英语先修课程,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挑战学习。因而,同样是 8 学分的英语,不同学生所修习的并不完全相同。

3. 大学的专业方向与高中课程的相关性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十分注重学生的自荐信和教师推荐信,信上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术能力、修习课程、兴趣爱好等,为大学录取学生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美国的高中在每门必修课下都开设了不同名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及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如科学分为数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学等,学生只需在每一类课程中选择一门或几门,不需要全部选择。笔者在考察期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位高中生这样说:“我的目标是进入研究性大学医学预科学习,辅导员和我进行了多次交流,明确了哪所大学是我的最佳目标,我们还一起挑选了几门课程,我们的目标是,选修那些既能发挥我特长,又能帮助我实现职业理想的课程。”

四、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及高中课程设置的启示

高考是我国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一位优秀的学生高中三年成绩再优秀,综合素质再突出,假如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优秀大学将会与他失之交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很难进行下去。美国大学多样化录取标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 要完善多样化录取标准

目前浙江省在试行的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中迈出了很大一步,但还没有脱离高考的指挥棒,建议改成“学生学业水平成绩 + 高校自主测试 + 高校面试”三个部分组成。

2. 改革自选模块考试模式

自选模块设计理念非常好,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高校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但目前浙江省高中在实施过程中已基本走样,从“什么感兴趣学什么”变成了“什么能得分上什么”的局面,失去自选模块设计的意义。建议可参照美国 AP 课程模式,每年安排几次考试由学生选考,考试成绩合格以上作为重点大学录取的必要条件,不计入总分,考试科目与大学录取专业适度挂钩。

一是采取社会化报名方式,由学生直接到教育考试院报名,报名确认地点改成以县为单位;二是尝试只公布本科线,不公布一批线,减少社会及媒体关注度;三是完善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录取特长生等多种录取方法,规范和有效控制加分,使高考不再成为独木桥。

4. 逐步在高中推行辅导员制度

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发现、强化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帮助学生了解大学专业内涵及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建议在高中合理配套教育资源,逐步推行辅导员制度,保证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5. 倡导大学录取专业和高中选修课程挂钩

现在大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专业脱钩。据浙江省教育厅初步统计,学生进入高校后有 60% 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想法,有 70% 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在高中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十分重要,学校要大量开设学科拓展课程,增加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另外,要在大学招生时根据专业的 11 个大类对高中修习选修课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对大学专业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高校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第 4 篇

那一天下午,2003 年高考数学卷的难度以及考试结果,可能让全国考生都为之一骇。贵州省实验中学校长刘隆华的女儿,那一天也坐在考场之中。这位平时轻轻松松就可以拿下 140 分的女孩,当天下午却如坐针毡,最终只考得 60 多分。回到家后,女儿对也是教高中数学的父亲哭着说:这次考砸了。

十年后,刘隆华对当时的场面依然记忆深刻,2003 年的那一天成为他很难忘记的一天。不久,他成为一校之长,开始率领全校师生迎战一年一度的高考,与学生们一起领教“下水”的滋味。

然而,对于当年“考哭全国”的亲历者而言,他们也许更不会想到,2003 年高考之后,他们必须重新审视乃至适应高考这一门学问。因为,已经扑面而来的新课改、新课标,以及“3+X”、“分省自主命题”、“高校自主招生”、“港校内地招生”等等新政策,让一直以来高高在上、岿然不动的高考,经历了变化最为壮丽、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年。

这十年,“一考定终生”从神圣变为落后的词汇,“学为考”正在激变为“考为选”;

这十年,“一卷试天下”从现实变为遥远的往事,越来越多“接地气”的开放性、前卫性试题登上考卷,与新课改遥相呼应;

这十年,“凭分数录取”的“一锤子买卖”也渐渐松动,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改革趋势。

高考十年,有关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这场关乎高校“如何选”、“选择谁”,又关乎中学“教什么”、“怎么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中,我们将何去何从,不仅直接影响亿万莘莘学子的前途,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新一年高考即将到来的关口,本期专题期待为您疏理这十年的高考记忆。

最难高考:2003 年

2003 年被称为高考改革之年,同时这一年的高考也因为“考哭全国”的声名而让人印象深刻。

2003 年,几乎全部省市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较前年均出现大幅下滑。山东省第一批文科下降 16 分,理科重挫 65 分;湖北省第一批文科下降 11 分,理科重挫 53 分;吉林省第一批文科大降 31 分,理科重挫 58 分;重庆市第一批文科罕见地上升 2 分,但理科重挫 55 分。

2003 年,是高考首次于 6 月开考,较以往提前一月,同时又恰逢非典疫情。不过,造成“考哭全国”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这一年又是新教材的首个高考年。“新”、“活”、“难”的命题,尤其是数学卷命题,让绝大多数省份准备不足。

比如在全国数学卷中,命题让人倍感意外:应用题首次被撤换为概率大题,数学归纳法被列入大题重点考察,题目难度分布坡度陡峭,上手不易……这些新变化,凸显已存题库与新命题之间的巨大差距。江苏省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江苏省数学卷难度应在 0.55~0.6,但是据传当年实际平均分只有 63.6 分,难度系数高达 0.424。

2003 年高考,尤其是数学卷,成为当年最大的意外,甚至带来持续的恐慌。2011 年,广东省数学卷略显偏难,一时间省内便谣传数学卷是由 2003 年命题人葛军校长(2012 年底就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所参与命题。最终,广东省考试院不得不公开辟谣,澄清事实。

2003 年高考之后,命题难度有所下降。2004 年,重庆市开始尝试自主命题,而当年“二模”略显偏难,众多学校纷纷请教考试院,得到的回复大致就是:请大家放心,自主命题第一年绝不会比去年难!

事实似乎就是如此。2004 年,重庆市第一批文科上升 27 分,理科上升 55 分,难度系数名人数增长态势的逆转。

2008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 1050 万人,此后连年增长变为持续下滑。2009 年为 1020 万人,2010 年为 957 万人,2011 年为 933 万人,2012 年为 900 万人,四年问下滑 14.3%。

与此同时,计划录取人数保持连年增长,降低被官方认可。在山东省,难度系数的降低,加之前一年优生复读生的增多,导致这一年第一批文理科均突破 600 分,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年。

之后,全国高三教学渐渐对新高考产生了“免疫力”。不过,获取“免疫力”的方式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据第三方数据,在新高考与新教材的时代,为准备高考,高一学生一年学习时间多达 185 天,高二多达 272 天,高三多达 329 天。

更重要的是,近十年网络时代的真正到来,使一位海南省的考生很容易便能了解到黑龙江省模考的试题。这实际上意味着,命题人的设计无论如何新颖,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题库记录、更新,可供命题人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报考人数:由增到减

近十年,最重要的高考生态信息莫过于报从 2006 年的 530 万人增长到 2012 年的 700 万人,7 年间增长 24.3%。在上海,录取比率接近 90%,即便在山东、河南这样的考生大省,录取比率也超过 80%。唯一的例外是四川省,也高达 62%。

不过,重点大学依然属于稀缺资源。以 2011 年为例,211 工程高校提供学位 511075 个,只占总报名人数的 5.48%;985 高校只提供学位 184708 个,占总报名人数不到 2%。

事实上,总报名人数的下降与计划录取人数的上升,对考生而言非常有利。因为作为一场选拔性考试,淘汰率的降低,意味着命题人无须再刻意提高难度系数了,而只需要在区分度方面做好文章。

同时,报名人数出现连年下降的地区,高中校竞争的有效手段也必将发生变化。因为,当提升学生基数换取成绩的做法因生源减少而无法持续后,提高师资实际水平无疑将成为第一要素。可以预见的是,“挖学生”将渐渐让位于“挖优秀教师”。

地区差异:巨大

时至今日,考场上已经划分为地方卷与全国卷分治的格局,各省录取标准不再具有严格可比性。比如,2004 年,北京大学在北京地区文理科分数线是全国最低的,但是到 2007 年,分数线却超过上海市、天津市等地区许多——这并不能说明北京大学提高了在北京地区的录取要求。

但是,如今题库的高度共享与传播,依然为省际比较提供了部分依据。

2012 年高考,贵州省各科成绩未有意外波动,但是我们能够发现,贵州省各科平均分均全方面低于北京市。以理科为例,语文低 4.24 分,英语低 20.26 分,数学低 36 分,理科综合低 44.87 分。同时,及格率贵州省也全面低于北京市,仍以理科为例,北京市语文及格率 85.21%,数学及格率 63.17%,英语及格率 35.56%,理科综合及格率 46.22%;贵州省语文及格率 78.16%,数学及格率 12.28%,英语及格率 18.5%,理科综合及格率 19.78%。

这些比较,尤其是及格率的比较,至少说明两地高中教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化则为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差距。如果我们不仅仅把高考视为一场选拔考试,也将高考视为一个衡量地方教育质量的指标,那么也将更容易理解北京作为高考移民重镇的背后原因。

高考十年(一)改革

改革加速度

作为一场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高考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国家大事,围绕高考的改革历来具有巨大的难度,可谓任重而道远。然而,近十年来,高考改革却呈现出了马不停蹄、重点突破的特点,改革不仅常被触及,而且俨然成为常态。

改了又改

“已知一头熊掉进了一个深 19.66 米的深坑里,用了两秒钟。问熊是什么颜色?”

上面的这道题目,看似荒唐,却曾经真实地存在于江苏省一些学校的模拟检验中。

2002 年,“3+X”改革当年,江苏省宣布“X”为政、史、地、理、化、生六门一卷。学校中纷纷揣测 X 卷的命题方式,便出现了如上那道“有机融合题”。而事实上,走上考场,大家才发现,所谓大综合其实就是大杂烩,六门课各考各的。

这只是江苏省高考数次改革其中一景。自 2000 年以来,江苏省高考改革频度明显加快,近乎于两年一改。过高的频度,使经验准备、压力承受能力不足的学校师生疲于应付。

2008 年,这种仓促感上升到顶峰。从其方案来看,确实有诸多亮点,比如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高校录取挂钩,使高考成为一个过程,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是,复杂的方案也衍生出极多的问题,比如方案于 2007 年公布,2008 年就要实施,这让已经文理分科的学生难以应付高二下学期结束就要展开的“小高考”。又比如选科是分文理的,但招生计划不分文理;考生选科时是物理组合或历史组合,但省控线文理不分,录取时有的高校却分文理。

更加严重的是,改革方案造成了一大批“投机者”,学文科的学生出现不正常的增多。2010 年,江苏省文理考生比例竟然达到 1:1,为提高文科生的录取率,江苏省在本三和高职计划中调整了 24000 个文科指标,但这一措施又为三四年后的就业埋下了隐患。

尽管 2008 年改革饱受社会舆论质疑,但江苏省明显吸取教训,此后未有重大调整。2013 年,在江苏省政协联组会议上,高考改革虽然再次被谈及,但根据省教育厅高层的表态,改革方案的推出将会非常慎重与谨慎,基本模式争取三年不变。

在广东省,高考改革自 2000 年以来便不再讳忌,而是“敢为天下先”。2002 年,精明的广东人发现,广东省人口 8300 万,在校大学生却只有 46 万;而江苏省人口 7800 万,在校大学生却有 72 万人……在市场上 46 个广东人和 72 个江苏人博弈,谁能赢?此后,广东省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动机,兴建起了广州市大学城。2007 年,广东省高考报名人数 55.3 万人,计划录取人数已达 35 万人;2012 年,广东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历史新高 69.2 万人,计划录取人数超过 50 万人。在全国总报名人数不断下滑的形势下,这样的表现让人吃惊。

广东省高考改革的一个可取之处,在于大范围的改革方案往往先于执行期 1 到 2 年公布。但是,这依然无法掩盖改革多变的事实: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广东省高考也经历了十年四变的历程。

2013 年 1 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内部下发了今年第一号文件《关于 2013 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在文件的“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提到了下面的信息:

制定颁布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做好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等。

这一文件预示着高考改革将走“小步子”还是“大踏步”尚不得知,但是,方向一定是向前继续前进,而且下一步突破的重心将从英语科目开始。

两难境地

显而易见的是,每一次高考改革似乎都是“不改有弊端,改了存争议”。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认为,高考至少存在八对两难问题: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考查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归结为理想与现实、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其核心集聚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这些两难问题必须全面辩证看待,高考改革应该非常慎重,否则就会出现比原先更大的消极后果。

即便是各省自主命题这样颇受好评的改革,也屡遭质疑。据 2005 年南昌市一份针对 20 名中学校长、26 名中学教师和 704 名中学生、286 名家长的调查报告显示,对分省命题,校长、教师分别有七成和四成多人员持明确反对态度。在 2005 年参加分省命题的 14 个省市,除上海、北京、天津外,真正主动要求分省命题的省市并不多,大多数省市是教育部的授权加上一定的说服工作才得以接受自主命题,把命题本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高考改革时常陷入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两难境地,其原因之一就是改革牵涉的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矛盾不容易调和。理论工作者往往抱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侧重关切素质教育,致力于多元取材,在高考改革设想时注重求新求变;而跟高考最直接的相关者高中学生和教师往往求稳,求少折腾,多数情况下都希望高考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公众则更多关注教育和考试机会公平,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未来,高考改革更有可能出现稳中求进的局面。所谓稳中求进,并非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是指改革高考这样重要的制度,应该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

链接: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

建议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可以采取“放开两头、稳住中间、逐步渗透”的方式,以 985 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和艺术类高校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

第一阶段(2010 年~2015 年)

(1)推行多轨化、分层次的学科知识考试改革。

(2)制订“学业能力水平测试”方案并开展试点。

(3)扩大 985、211 高校自主招生。

一是实行高校联考并在联考基础上对考生进行面试考察。

二是采取“统一学科考试 + 自主招生 + 集中录取”的模式。

(4)地方本科院校采用传统方式招生。

(5)高职高专多种形式的自主招生。

第二阶段(2015 年~2020 年)

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学科知识考试并存,985 高校、211 高校学校可以采取“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 高校自主招生”的方式,以全国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申请门槛成绩,自主录取学生,逐步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完成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集中高考。

高校可自主确定以何种方式,包括多次“学业能力水平测试 + 自主招生”或者“自主招生 + 集中录取”等,进行多次录取。高校实行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的自主招生,必然面临教育资源无法一次充分配置的问题,而采取“自主招生 + 集中录取”的方式,可以通过多次录取,使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由此建立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招生考试格局。

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以学科考试、集中录取为主,尝试向自主招生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2020 年以后)

建立起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自主招生、多元评价的招生考试新格局。

高考十年(二)命题

求变的时代

以 2003 年为起点,高考命题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新课标的十年,这也是一个求变的十年,高考命题推陈出新的速度远远快过以往。

新课改新特点

2003 年以后,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新课改阶段,高考命题也随之发生较快变化,试题越发灵活、开放,时代感渐强,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2007 年,高中新课程省份实行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强调高考内容与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贴近,即“三贴近”。

这些都给高考试题开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2003 年、2004 年、2007 年、2009 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均采用了话题作文,2012 年也紧跟全国潮流首次命制了新材料作文。虽然 2012 年考生对更开放的作文命题准备不足,成绩也不够理想,但是开放的作文命题无疑将继续尝试。

如今,命题人不再规避社会热点,并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广东省近十年英语卷书面表达便涵盖涉及文化、地理、环境、健康、社会、家庭等学生熟悉的话题。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描述你理想的大学生活,用 5 句话写一个体育人物,用 5 句话写追星现象,用 5 句话写学校近视状况等。这些话题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谈、有话可说、有话可想,即使用粗浅的语言也能进行论说,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锤炼思维表达能力。

2010 年高考,是北京市新课程改革自主命题的开山之作,前卫、现实的特征贯穿各科命题。比如这年的政治题,涉及物联网、碳排放、孔子论孝、志愿服务站点等等热点。这必然要求考生打开视野,广泛阅读;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不过,高考命题趋于前卫,并不代表日常教学能够跟上高考“指挥棒”的脚步。新课改新课标更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2009 年广东省语文卷第 22 题便按此命制了一道根据图文信息填空下文段落空白的题目。但是,这道看上去并不难的语言应用试题,广东省 65 万考生竟然有 13 万考生得了零分,充分暴露了日常教学中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语言综合运用训练的问题。

2007 年,广东省数学卷打破以往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照新课程标准,开始采取不同的模块制进行试题命制,即各个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同属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模块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比如,2008 年广东文科数学卷第 18 题,理科数学卷第 20 题,涉及到必修 2 中的立体几何初步以及必修 5 中的解三角形两块知识的整合。这样的命题思路,其实与新高中课程模块化学习的构想是十分吻合的,但是考试结果却是考生倍感意外,难以适应。

毫无疑问的是,高考命题紧跟新课程新课标要求,也逼迫日常教学必须加快适应。在这方面,以往给人印象最“难”的高考数学似乎做得较好。在北京市,2009 年、2011 年均出现理科数学平均分高于语文平均分的现象,而且一直以来英语实际上才是平均分最低的,同样的情况也屡屡发生于全国范围。这至少提供了一种警示:英语科目的日常课改质量需要亟待提高才能适应新高考越来越趋国际化水准的要求。

可以确定的是,最近十年,基本确定了高考命题“创新”、“开放”、“实践”的发展方向,这将是每一届命题人所要刻意追求的目标。

被扶正的自主

与新课改新课标所决定的命题稳中求变的既定局面相比,分省自主命题则给命题趋势带来了诸多变数。比如,2007 年,广东省执行考试大纲中选考内容的考查要求,在语文卷阅读板块中,采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二选一模式。这种颇让人意外的形式引起了语文届的广泛争议,但基于地方特色也难以在短期内被改变。

事实上,每一年社会各界都对分省自主命题的成本、安全性、命题质量均有诸多质疑,但是并未阻止分省自主命题快速蔓延的态势。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其中指出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一方面,教育部、考试中心承担的全国统一命题部分要逐步建立高考各科目试题库;另一方面,实行分省命题的省市,也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科目试题库,以保证分省命题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纲要》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分省自主命题的未来前景,是长期持续还是恢复统一命题,是要扩大自主命题科目范围还是缩小范围,但是《纲要》明确了自主命题的方向,即科学性、导向性与规范性,相当于“扶正”了现有的分省自主命题。

在分省自主命题的形势下,浓郁的地方特色无疑成为地方高考显著的特点。2004 年高考,是江苏省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在这一年的地理试题中,最后一个 20 分的大题就是一副江苏的地图,要求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和人口四个方面来分析江苏省。由于不少考生对江苏情况比较熟悉,因此答起来得心应手。2006 年北京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就是“北京的符号”,“北京”特色跃然纸上。广东省 2004 年语文卷第 24 题,要求考生对出一幅关于“岭南佳果”的对联,2007 年第 23 题要求考生介绍粤剧的特点,2011 年阅读文章一篇为广东作家陈秉汗所写,另一篇则是描写广东人梁宗岱(广东新会诗人)的,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

而且,这种独特性还稍显不足,以后更可能加强。目前,学界主流认为,各个省市自主命题在思维方式、命题思路、命题方式上并没有完全走出全国统一命题的思路、传统与工作方式,没有真正把“省”做足、考虑充分。而加强的方式,在江苏省等教育发达地区的体现往往就是试卷的形式、现有考试科目的改变,虽然这些变化也总是带来质疑。

两个数字

当命题下放到地方,高考命题也将体现地方利益与形势。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即命题人手中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

2010 年,江苏省数学卷整体偏难,平均分较 2009 年下降 15 分,难度系数达到 0.52。数学卷难度系数的加强,客观上对文科生的影响更大。而这一年,恰是江苏省文理报考比率失调情况最为严重的一年,文科生略显吃亏。虽然这极有可能是一种巧合,但是学校必须就这种案例形势下的备考予以高度重视。

纯理想的情况下,一省计划录取人数与总报名人数的比值,就是该年该省高考整体科目的难度系数,而数学卷往往是调剂分数线的切口。

由计划录取人数与总报名人数的比值,估计高考整体科目难度系数,事实上也意味着如今的高考已经进入“基础时代”,做好基础题就得到一半以上的分数。以国家标准来衡量,难度系数以 0.6 到 0.65 之间较为恰当,在分省自主命题的地区,难度系数主要维持在 0.55 到 0.6 之间。

在北京市这样的国际化水准很高的地区,高考英语往往显示出前卫性。比如,2011 年北京市高考英语卷难度系数达到 0.54,略显偏难。不过,这依然是一份出色的试卷,其区分度达到 40% 多。这就意味着,虽然整体偏难,但是好学生基本都拿到了分数,出色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

对命题人而言,往往可以不调整单个试题的难度系数,便实现整体难度的上升。方式之一便是一改传统的先易后难的试题分布,而变为难度坡度分布的高低不一。2003 年高考数学卷便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考生上手艰难,加之心理紧张而最终丧失自信,做不好后面的题目。事实上,2003 年高考给全部备考学校提出新的命题:如何应对试题难度分布不良的试卷。

不过,在分省自主命题的时代,命题人会从责任的角度对难度系数与区分度的把握更加谨慎与紧张,类似于 2003 年那样“考哭全国”的场面,应该很难再上演了。

高考十年(三)课改

鸡与蛋的战争

一场夭折的实验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一年前。

2012 年 2 月 14 日,情人节。按理,这一天的网络热门话题显然应该与情人有关。不过,一个突如其来的贴子打破了这一天的喜庆气氛,它的标题就让人不由得一惊——救救江苏常熟外国语学校高一的学生。

常熟外国语学校校长尤××为了政绩,不顾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反对,强行在高一年级实施围桌式“生命课堂”,每堂课只许老师讲 5 分钟课,其余时间由学生自由讨论,不遵守者都被他请进校长室喝茶。5 分钟,连把授课内容读一遍都来不及,更不用说为学生答疑解难了。常外本来就不是一流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强,没领会的知识又没有老师教,这样改革以后课堂就成了聊天室,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将会一落千丈。

连日来高一家长多方投诉无门,正在酝酿带学生校外散步和让学生在家休息。读高中的目的是进高校深造,而进高校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高考,尤校长能让常外学生免试进入高校吗?在应试教育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用几百名学生的成绩作为赌注,只为个人谋取政绩的做法,不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

孩子是家庭全部的希望,尤校长此举必将遗患流毒,恳请各位家长高度重视,并利用一切手段向政府、向媒体反映,尽快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更进一步的过激行为。

贴子还以“告常熟外国语高一家长书”的名称在众多论坛广泛,很快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跟贴迅速达到 7 页后,贴子被设定为“无法评论”——这是很多热门敏感贴的标准待遇。在有限展示的评论中,一名自称常外学生的跟贴人的评论可谓代表:

不是说我们学生或者家长顽固守旧,而是实在冒不了这个险!

1 风险太大,我们的高考只有一次,没人可以给我们上保险。

2 尤校长在下半学期搞课改时机不对,现在下半学期我们已经适应了原先的学习方法,再改的话会花时间磨合——可是小高考近在眼前,我们还有几天的时间?

3 学生条件令人堪忧。“生命课堂”要求学生有绝对的自主学习欲望,可我们常外符合条件的有几个人?恐怕到时候不谈学习,变聊天了。

4 应试教育制度不除,“生命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分数就是一切,什么能力、道德都是次要的——这难道不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不尊重吗?就算“生命课堂”也不能跳出高考“唯分数论”的框框,最终还是充当了摧毁人格的帮凶。

结局并不美好:这场以“生命课堂”为口号的课改立刻寿终正寝,它当天就被教育局叫停。校长一时成为家长“公敌”,在勉强支撑了半年后去职。

鸡和蛋的拉锯战

按照通常的标准,这可归为高考指挥棒的又一恶迹。但是,长期弥漫在校园、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层层传递、逐级加码的焦虑感,让评判变得不那么容易。

当我们换一种角度看待这场“战争”,可以看到,几乎任何一种测评,在中国都会推动产生机械化的“应试”流水线,或大面积的造假行为。包括来自海外的考试——托福、雅思、GRE、SAT 等,包括验证素质的工具——推荐信、自荐信、社会实践记录等。连给高校松绑的自主招生考试也很快演变为一场新的大战。

高考指挥棒让千军万马像木偶一样跳舞,这只让人生厌的“鸡”下出了一只只丑陋的“蛋”。可是,反过来,也可以说什么样的“蛋”孵出了什么样的“鸡”。在无休无止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辩论中,各种力量在最近十年的课改进程中开始了拉锯战。但直到目前,这场战争仍然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上述那位常熟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所不知道的是,即使是要分数,这个分也越来越难以在流水线中批量制造了。

2012 年 6 月 7 日,在最新一届高考开考的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就刊登了关于考试变革的组合报道。头版主文标题直截了当:高考作文改革提速。文中引用了教育评论人士熊丙奇的看法,他在看过网上公布的高考作文题后,这样感慨:

“我发现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点,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提倡。”

记者同时将一个更敏感的问题抛给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作文考试一向有‘高考风向标’之称。今年材料作文盛行,是否预示了未来高考开放式题目将在文综、理综等其他科目中逐步展开?”

林惠青的回答是:“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高考内容方面的改革?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高考出题是一种导向,要体现核心价值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在旗帜鲜明地引导素质教育,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年轻学生的思维。”

这些最新的指导思想未来会如何改变高考,我们还不得而知。而在过去十年中,当高考这只“老母鸡”还在地上慢腾腾踱步时,在直接面对高考压力的高中,课改只是少数“爱好者”自得其乐的游戏。

翻转吧

十年前,当课改风渐起,它首先刮向的是与高考有一定距离的初中。综观这十年来产生的诸多课改名校,也大多集中在初中。当它渐渐向高中迁移时,课改的基本原则也随之注入。一言以蔽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无意中,这个宗旨和全球课程改革的趋势也达到了相当的吻合。

将传统的课堂“翻转”,这已渐成教育界的共识。将“教”与“学”在前与后、课内与课外进行颠倒,更能凸显学习的自主性。无论是在传统导学案指导下,还是在新式微课程的帮助下自学,强调的都是以学为先,以生为主,试图打破教师在学习启动上的垄断权。垄断就意味着荒芜,所谓大树底下不长草,一个爱包办的老师往往会扼杀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在山西新绛中学,他们打破了各地县中严格机械化训练的惯例,开始推行“每天只上半天课”。与很多人预料的相反,他们的高考升学率不降反升。受这个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午自主学习,第二天上午展示学习成果”的教学方式开始在山西 11 个县的中小学推广,并进入越来越多的学校。

在山东兖州一中,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学管会——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每周任命一个学生校长,每个学生校长再分别组阁,任命副校长、教务主任、后勤主任、德育主任……学管会还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媒体”,创意设计自己的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文化下,课堂的学生“自主”和“主体”作用显然无需操心。传统的练习变成预习,揪住每节课后十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绕进来,一直延伸到第二天的新课。这个大循环一路由学生创建和推动,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了更高效的作用。

在河南郑州 102 中学,当拥挤的教室无法摆开一个个学习小组时,他们想到了电子白板。这块联网的屏幕充分发挥计算机、投影、音响、实物展台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将学生记笔记和教师书写的时间解放出来,开展充足的课堂讨论。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老师、学生们调阅、反馈、总结、互动。在这套系统的助力下,他们的学生也由此在考试中有了更优异的表现。

在武汉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彻底甩开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个头衔的重压,开始对班级和课时等核心要素大动手术。他们的决心很大,起步就从高二开始,并很快延伸到高三。在 60 分钟的大课中,5 个班的学生集中授课,完成对下周应完成教学任务的主干部分的讲解。在 40 分钟的小课中,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以解难释疑为主,师生互动为主,解决各章节重点难点。除此之外,还推出了秘密武器“挂牌接诊”:打破班级界线,自由挑选“挂牌”老师在每天的晚自习进行课业辅导。他们在“校本权力”范围内对课程“开采”,创设出了新的教育教学时空。

几乎与课改同步,深圳新安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吴泓 2001 年开始了长达 10 年、一共 4 届学生,以“网络平台、完整经典、专题阅读、读写一体”为四大特征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在电脑室上的语文课,抛开了教材——改为 3 年 28 个专题;不讲授——改为答疑与引导;无练习题——改为研究与分享。一次专题的阅读量在 10 万字以上,一次研究习作少则 2000 字,多则 6000 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发表独到见解。最终,在基本的语文素质——阅读、思考、表达上能力大幅提升。这样的学生,还会害怕高考的语文题吗?

这些不一样的蛋,在未来也许能孵化出飞上天空的鹰。

高考十年(四)高招

高校招生“新大队”

“培根说:金钱是忠实的男仆,也是恶毒的女主人。请谈谈你的认识。”

上面这道题目,出自 2012 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从 2003 年至今,高校自主招生也来到了十年的结点上,如今俨然形成了“四大联盟”。同时,还有来自中国香港的世界一流高校活跃在每年的招生盛宴中。

他们一同构成了新高考十年里的招生“新大队”。

“五一”大事

2009 年 5 月 1 日,沈阳市东北育才中学迎来 60 周年校庆。没有人能够料到,这一天将发生高招史上绝无仅有的大事。

在校庆的贵宾之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向其他学校招生办主任第一次提出了“由专业第三方设计试题,多所高校联合自主招生笔试”的思路。

这个思路获得了极大赞同。因为从 2003 年起,自主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报名考生人数与日俱增,各个“牛校”们纷纷苦恼于自主招生之成本负担。当翘楚清华大学主动提出联盟之后,自然获得满堂彩。

2009 年 10 月,清华大学与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大协议结成“五校联考”,并且在 2010 年 1 月 16 日进行了自主招生选拔联合笔试。

2010 年 11 月,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等六所学校同时在招生网上公告,七校将举行自主选拔联合考试,以联考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标准。

至此,“华约”、“北约”形成。时至今日则已形成“四大联盟”。

毫无疑问的是,“四大联盟”之间存在着讳莫如深的竞争关系,“明斗”、“暗战”总是不绝于耳。2011 年,自主招生出现了三大联考同日进行的现象。这非但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违背了自主招生的初衷,而且还逼迫学生“三选一”。

2013 年,教育部要求各校自主招生科目瘦身,只考两门。“瘦身令”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文科只考语文和数学,理科只考物理和数学。但是,这依然是高考的科目,加之当前自主招生程序设计只是把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嫁接在一起实施录取优惠,联考也因此被称为“小高考”,自主招生维护的依然是高考的权威。

在重重问题面前,可以预计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程序重组的改革必要,而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在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的彻底放权,包括:把招生自全部交给学校,把考试组织权全部交给社会机构,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如果立足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和学校的自,我国只需把当前的高考功能从资格考——大学必须按照这一成绩、结合学生志愿集中录取——变为评价考,建立起“统一高考 + 自主招生 + 集中录取”的模式,逐渐完善自主招生,直至发展到“统一高考 + 自主招生”,就可完成改革的大业。

也有学者一直在呼吁不要过分关注招生,而忽略了教育改革本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那就是只顾收获,不顾耕作。希望中国社会不会变成‘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

狼来了

2012 年,再次成为港校大获全胜的一年。1600 名内地新生,万里挑一,状元云集。

1998 年港校在内地招生伊始,能有机会享受香港高校教育的内地学生寥寥无几。2003 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还只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六省份。2005 年,香港大学、港中文大学等 8 所院校获准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 17 个省份招生;2006 年,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云南、贵州和江西 3 省,达到 20 个省份;到 2011 年,教育批准港校在内地 31 个省份招生。

这带来了“狼来了”的效应。从 2006 年港校在内地招生范围增加后,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 22%。2012 年,香港大学共接获 12438 名内地生报读,录取 363 名考生,包括 21 名省市状元。香港科技大学招录的 41 名北京考生,平均分数 660 分。香港中文大学在北京录取的学生中,最低分都超出了一本线 134 分。几所学校的录取线均超过北大、清华的提档分数。

而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每年公布的《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5 年来留学人数始终保持每年 20% 左右的递增,高中生留学已占留学总人数 22.6%。2011 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比 2010 年增加 23%,达 157558 人。

面对僵化的考试录取制度和对国内高校不乐观的态度,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用脚投票。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国内高校面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在当前的生源减少情况下,已经有不少三本及专科学校被淘汰。而面对欧美及港台高校的加入,内地高校如果要在竞争中不被甩下,就只有改变一途。

事实上,改变正在发生。为了增加同港校竞争筹码,清华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开出 2 万元的新生奖学金,相当于一个学生的四年学费,后来这个额度又一度提升到 4 万元。

而下一个突破口,也是关键,便是“按照高考分数来”选拔学生的“一锤子买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率先尝试了:面试结果即决定录取与否,高考只取一本线。

高考十年(五)学校

学校 AB 面

十年时间,开放与变革,高考也渐渐地从“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对学校而言,这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与可比性。

但是,是选择变化,还是坚守固有的形态,对各地方的超级中学而言,并不完全一致。

A 面:衡水神话

2001 年,《南方周末》关于黄冈中学的报道,将“黄冈神话”宣之于全国。而随着生源、师资的流失,黄冈中学这所代表高考灯塔的名校不再具有当年的辉煌,取而代之的则是“衡水神话”。

与黄冈中学相比,衡水中学有着太多的相似。资源紧缺的衡水经济并不发达,“考出去”是这里考生们最大的愿望。

《衡水中学是怎样成为全国名校的?》一文详细介绍了衡水中学建立精神特区、用素质教育提高升学率、公平竞争、激发激情等办学理念。但是在不少同行们看来,所谓“衡水模式”,就是通过半军事化的封闭管理,使师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挖掘他们应对考试的极致情绪。衡水中学制定了每天从早上 5 点半到晚上 10 点的严格作息安排,包括早读、十节课、三堂晚自习,而由于学校高考集训氛围浓烈,即便是在课余时间,大多数学生也会选择在教室学习。

1995 年,衡水中学一举夺得全地区 11 个县重点中学的第一,“衡水模式”开始显露头角。2002 年衡中升学率高达 98%,北大清华录取率也是逐年上升。同年 9 月,《中国教育报》连续四天对衡水中学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全国各地校长、老师纷纷赶来参观。

激情是由无所不在的仪式与严格的规范创造的。在衡水中学,有着“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说法。学校有跑操时间,学生按班分队,一边跑步一边高声喊口号,如“243 班,如日中天,团结一心,共享苦甘”,“321 班,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全力以赴、助我辉煌”,高考临近前,口号则多变为“高考必胜、高考必胜、高考必胜”。而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付诸于大量的试卷,曾有学生将自己高中三年所做试卷叠在一起进行测量,高达 2.41 米。

衡水中学的时间表规定,吃饭时间为每天中午 12 点到 12 点 45 分。而大部分学生为多争取一些学习时间,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从教室冲到食堂,打饭、吃饭等一系列动作。这一动作被衡中学生称为“跑饭”,有学生曾写《跑饭传说》:“跑饭若是一幅画,当为徐悲鸿笔下的奔马;跑饭若是一部曲,当为贝多芬指间的《命运》。”

为同学们健康考虑,学校不得不安排人员站在教学楼到食堂的拐角处专门抓“跑饭”,但学生们顶多在经过拐角处时放慢脚步,过后便继续跑。还有人为节省吃饭时间,把零食藏到被子里、橱柜里,饿了拿出来吃两口,根本不去食堂吃饭。

衡水中学将学生的“早恋”或“疑似早恋”,定义为“非正常接触”。学校安排老师随时观察,如发现男女学生单独相处,就要找其谈话、写检查,如果有学生被调查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谈恋爱,就要安排其回家反省。

在衡水中学的每间教室都配有摄像头,宿舍里则不时有老师检查午休、晚休情况。学生们平时的表现会反映在量化表上,各班的量化分每周进行排名,贴在教学楼前。在该校一张常规量化表上,详细记录着某月某日,“早读中前三南 1 梳辫子”、“新闻时间一女生上厕所”、“早预备南后 1 掏耳朵”等行为。

衡中给老师们办过几次集体婚礼,因为老师太忙,没时间出去找对象,只能“内部解决”。衡中学生为舒解压力会在晚自习后到操场运动,跑步、摔跤。也有学生写日记减压,或者撕纸——将纸撕碎,抛向空中。

2012 年,衡水中学 63 人被清华大学录取,33 人被北京大学录取,20 人被港校录取,21 人被国外高校录取。

但是,与“黄冈神话”一样,“衡水神话”能够维系多久,省内会不会有更出其右者并将其取而代之,无人得知。

B 面:上外弃考

与衡水中学等“传统名校”相比,上外附中的关注事项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高考一词。上海媒体披露,上外附中的应届生中,不乏“出国党”、“保送党”和“高考党”的身影。其中“高考党”的人数最少,“裸考”考生(无任何加分)基本不超过 10 人——即便是这些学生,高考也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出国党”从进入上外附中起,他们就没有考虑过参加高考的事,甚至觉得上外附中“根本就不是针对高考的学校”。在这里的几年,他们始终“玩得很开心”——课业压力不大,还总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模拟联合国、双语辩论赛、国际文化节等——而国外大学看重的也正是这些。

一进入高三,就有八十余名“出国党”与校方签署了“弃考声明”,专心忙自己的申请。在上海全市,高考人数也连年下降,2012 年的考生人数约为 5.5 万人,但上海教育考试院方面表示,“人数还没有完全跌进谷底”。

在上外附中,“出国党”一般从高二就开始准备国外大学的申请,参加托福、SAT、AP 等各类出国考试。整体而言,上外附中“出国党”实力非常不俗。据统计,有 30 多位学生收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排名前 20 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由于生源优质,国内众多“985 工程”、“211 工程”高校都向上外附中提供保送名额,每年都有近百余名应届生通过这种方式,提前被中国各地的高校录取。

就算是对上外附中的“高考党”而言,高三没有早自习,也没有早操。

上午只有两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至两小时。学校一般十二点开饭,如果老师提前下课,大家就补上“体育课”——其实就是自由活动,可以在教室自习,也可以去操场打球,但不会有老师加课。

中午的午休时间是一小时。下午的两节课分别为一个半小时,而后一节通常是考试。

有时候,下午也会安排大家看电影,《哈姆雷特》、《雷雨》等,都是语文课本里的重点篇目。由于课文通常是节选的,老师希望大家体会作品的整体语境,这对答题有帮助。

2012 年,上外附中的“高考党”共有 47 人。化学班和历史班各十几人;物理班人数多一些,有二十几人;政治班“是个位数”。所以,当提到考试排名时,“高考党”都笑了,“人太少了,实在没什么排名的必要”。

但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表”。上外附中的学生也参加虹口区每月举行的模拟考,但不参与全区排名。“高考党”的成绩大都在区内的“第一集团军”,而且上外附中的第一名比全区的第一名高三十多分!

这群“高考党”的优越感还体现在,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他们早就握有来自港大、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高校的各种降分、预录取等“筹码”。比如,有的学生除拿到清华大学的 30 分加分外,同济大学也向他抛出了预录取的“橄榄枝”,后者意味着他的高考成绩只要超过今年上海的一本线,就可进入他心仪的院系就读。

即便是十个“裸考”的学生,他们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即将前往德国和法国留学的小语种考生。这两个欧洲国家需要中国的申请者提供高考成绩做参考,但考多少分并不重要,“只是走个过场”。

在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同时,上外附中却是一所相对“封闭”的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外国语学校,它不参与中考招生,生源主要依托小升初时的面试,实行七年一贯制培养。也就是说,上外附中的学生们并不是“考”进这所学校的。

每年都有 2000 多名小学毕业生来上外附中面试,每一个来面试的学生头上都“挂”着满满当当的几十种荣誉:漂亮的成绩单、区三好学生、公共英语二级、钢琴七级……但最后录取的仍然是少数。在这里,淘汰率高达 90%。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无论将来是选择高考、出国,还是保送,这些孩子都将有不错的出路。“只要不挑不拣,保底也能去上外”,这简直成了学校的“一条龙”服务。

原文链接:https://www.wenmi.com/gaoxiaozizhuzhaoshengzijianxin/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