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争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话题
三年前,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课题组发布了一份“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征求意见”稿,“文科生科学素养差”“理科生人文素养太低”,两派交锋从未停歇。前几天还有人发布微博,认为“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挺文派”则回击:身陷理工的人只懂得机器如何运转,却连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都无法把握。
理工男会为女生写下浪漫的告白公式,文科男的三行情书同样感人肺腑。学习文科或是理科的知识只是个人针对自身特点做出的选择,非得分出个优劣只能是徒劳。曾经我们笃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偏见,更有“学文者治人,学理者治于人”的谬误,再到现在又有很多人青睐大学里的万金油专业,文理孰优孰劣,不过是立场和爱好的问题,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直是并行不悖的。
“学什么”与“你是谁”,关系并不大
“专业不对口,谁来负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标题,仿佛你学了哲学就必须效法先贤深山悟道,学了新闻就必须投身于宣传事业。除去那些定点培养的专业性极强的专业,从公务员报考到普通公司招聘,专业的界线早已不再明晰。也难怪有人说,应该停止文理之争,多背一背申论的范文、多做几道司考、注会题才是硬道理。
最近一组名为《外国高学历“屌丝”毕业后在干什么》的图片广为流传,心理学学士在贫民窟卖水果,金融学硕士毕业后一年都在茶馆做服务生,文学、哲学双博士在做保姆。经济低迷期,找工作是一个世界难题,更何况很多专业几乎无法找到工作,无数的人也无法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多的人连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只好随波逐流,跟着大家一起拼热门。
单调的人生结束,大学教会你如何面对世界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是摆在很多成绩较好的考生面前的难题,来到北京读书,或许你将被专业束缚住手脚,但另一方面,北京的人才结构、竞争环境、优质的工作机会都将成为你大学课堂之外的红利,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强。
大学之前的生活总是单调的,写作文可选的素材并不丰富、数学书上的公式少得可怜;而在大学里你可以游刃有余地经营人际关系,可以逃掉许多节课醉心社会实习,可以与学院领导打成一片过一把官瘾,更可以重回你喜欢的高中生活做上四年“学霸”。面对这个纷杂的世界,实力弱,尚可以打磨修炼;毫无想法原地打转,这样的大学生活还不如一条咸鱼。有人对奇奇怪怪的大学毕业照颇有微词,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以灰为主色调的社会里,他们仍然可以保持一份个性至上的情怀。毕竟,寒窗十余载,利己才是动力。
Francesco Foglia,意大利人,37 岁。Foggia 在罗马的大学里学习了 6 年,获得了工业化学的博士学位。他希望能找到一份研究员的工作,但两年前,他开始了环卫工人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news.cntv.cn/special/thinkagain/schoollife/